名称 |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第1424号建议关于“关于开展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 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的建议”的答复 | ||
发布机构 | 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 | 索引号 | 0218077J/2025-00259 |
主题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文号 | |
发布日期 | 主题词 | ||
效力状态 |
曹胜昔等3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展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 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杏彩(中国)官方网站
、省科技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应急管理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气象局等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持续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发展与减排共赢,积极开展城市气候安全技术研究,为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开展城市气候安全评估。完善河北省城市体检指标,在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方面共设置15项具体指标,包括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数、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数量等,细化完善指标内容和评价标准,推进从房屋到城市多维度城市安全韧性工作。初步构建绿色城市气候指标体系,从安全—气候韧性指数、绿色—气候承载力指数等五个维度建立三级指标,科学确定赋值范围,为绿色城市气候评估提供量化依据。建成河北省山洪灾害生态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不同重现期山洪灾害生态风险评估等功能,支撑山洪灾害生态预警及评估业务的开展,完善区域性干旱过程动态监测评估和预估指标,实现干旱灾害风险预估业务化运行。
二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开展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组织省主要涉灾部门及专家,定期开展月度及重点时段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印发《风险分析报告》,为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不断强化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实战化演练,统筹推进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力量建设,2024年组织全省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2万件,开展实战演练6.9万场,坚持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不断加强城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2024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期间,组织指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共开展宣传活动3000多场,悬挂条幅和标语53万余条,发放宣传资料464万余份,发送公益短信1.46亿余条。
三是提供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指导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将《基于韧性城市的社区多灾耦合评估体系及关键提升技术研究》《韧性视角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研究》等列为河北省建设科技研究计划项目,为韧性城市建设做好技术保障。开展城市气候缩尺观测实验,在邢台大气环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成国内首家“温带城市气候缩尺外场实验平台”,启动4项缩尺实验,揭示典型街区建筑表面冷性涂层和热容对城市风热环境与能量平衡的影响,为温带城市气候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参考。依托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建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效推动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安排重点研发专项资金,积极搭建引才平台,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重点产业发展征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需求,提供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资金、人才方面技术支撑。
四是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以雄安新区、保定市和秦皇岛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着力提升试点地区城市与人居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防洪工程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保障能力。雄安新区开展城—淀气流微循环与生态气候效益评估,对其不同建设阶段的城—淀气流微循环时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完成发生时间、强度及降温增湿效应观测实验,开展微循环与生态气候效益精细化评估,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保定市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筑牢城市防灾减灾绿色生态屏障。秦皇岛市持续优化适应气候变化城市布局,全年完成城市植树5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0公顷,建设提升公园游园9座,城市绿道18公里,发布《秦皇岛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部署要求,紧跟国家最新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不断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应对气候灾害安全能力建设的科学智能化水平,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步提升气候安全评估技术研究水平。开展城市干旱风险预估技术研发,优化干旱危险性指标和评估模型,构建高温、暴雨不同尺度的灾害事件识别技术、危险性指标和评估模型,建立气候尺度的高温、强降水风险预估业务。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的气象监测体系,推动地面气象观测全覆盖,建立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影响区域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进一步细化完善绿色城市气候指标体系,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城市气候安全体系研究,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生态气候效益,持续开展城市气候缩尺观测实验和研究,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
二是全面提高防灾抗灾减灾综合能力。继续做好城市灾害风险形势分析,健全多部门人员、多领域专家参与的综合风险研判机制,做好中长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趋势分析,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继续为各地各部门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参考。持续提升应急救援救助水平,组织各级各部门持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加强各级各类城市气候安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常态化开展应急实战演练,持续增加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推动城市气候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面向社会普及防范灾害知识及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增强基层群众城市气候安全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三是不断强化资金、人才等多元化保障力度。发挥金融赋能作用,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城市气候安全技术研究类项目,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助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加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创新需求挖掘和凝练,统筹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探索设置“民生保障与社会安全协同创新专项(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跨领域、多层次的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支持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影响的体系研究。持续加大对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办好中国河北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大会、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等引才活动,吸引更多人才来冀提供优质服务,以实施“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为抓手,做好城市气候安全人才培养支持工作。
四是持续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围绕雄安新区、保定市和秦皇岛市三地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盘查,对山区、流域等进行分析,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脆弱性与适应能力评估等领域研究,增强城市气候韧性。指导试点地区按照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做好项目谋划,在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减灾防灾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合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适应能力、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水平,为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候风险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抵御能力探索本地路径。
杏彩(中国)官方网站
2025年6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第1424号建议关于“关于开展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 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的建议”的答复
来源: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 时间:2025-07-09
曹胜昔等3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展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 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杏彩(中国)官方网站
、省科技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应急管理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气象局等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持续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发展与减排共赢,积极开展城市气候安全技术研究,为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开展城市气候安全评估。完善河北省城市体检指标,在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方面共设置15项具体指标,包括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数、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数量等,细化完善指标内容和评价标准,推进从房屋到城市多维度城市安全韧性工作。初步构建绿色城市气候指标体系,从安全—气候韧性指数、绿色—气候承载力指数等五个维度建立三级指标,科学确定赋值范围,为绿色城市气候评估提供量化依据。建成河北省山洪灾害生态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不同重现期山洪灾害生态风险评估等功能,支撑山洪灾害生态预警及评估业务的开展,完善区域性干旱过程动态监测评估和预估指标,实现干旱灾害风险预估业务化运行。
二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开展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组织省主要涉灾部门及专家,定期开展月度及重点时段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印发《风险分析报告》,为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不断强化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实战化演练,统筹推进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力量建设,2024年组织全省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2万件,开展实战演练6.9万场,坚持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不断加强城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2024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期间,组织指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共开展宣传活动3000多场,悬挂条幅和标语53万余条,发放宣传资料464万余份,发送公益短信1.46亿余条。
三是提供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指导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将《基于韧性城市的社区多灾耦合评估体系及关键提升技术研究》《韧性视角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研究》等列为河北省建设科技研究计划项目,为韧性城市建设做好技术保障。开展城市气候缩尺观测实验,在邢台大气环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成国内首家“温带城市气候缩尺外场实验平台”,启动4项缩尺实验,揭示典型街区建筑表面冷性涂层和热容对城市风热环境与能量平衡的影响,为温带城市气候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参考。依托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建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效推动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安排重点研发专项资金,积极搭建引才平台,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重点产业发展征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需求,提供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资金、人才方面技术支撑。
四是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以雄安新区、保定市和秦皇岛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着力提升试点地区城市与人居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防洪工程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保障能力。雄安新区开展城—淀气流微循环与生态气候效益评估,对其不同建设阶段的城—淀气流微循环时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完成发生时间、强度及降温增湿效应观测实验,开展微循环与生态气候效益精细化评估,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保定市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筑牢城市防灾减灾绿色生态屏障。秦皇岛市持续优化适应气候变化城市布局,全年完成城市植树5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0公顷,建设提升公园游园9座,城市绿道18公里,发布《秦皇岛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部署要求,紧跟国家最新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不断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应对气候灾害安全能力建设的科学智能化水平,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步提升气候安全评估技术研究水平。开展城市干旱风险预估技术研发,优化干旱危险性指标和评估模型,构建高温、暴雨不同尺度的灾害事件识别技术、危险性指标和评估模型,建立气候尺度的高温、强降水风险预估业务。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的气象监测体系,推动地面气象观测全覆盖,建立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影响区域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进一步细化完善绿色城市气候指标体系,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城市气候安全体系研究,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生态气候效益,持续开展城市气候缩尺观测实验和研究,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
二是全面提高防灾抗灾减灾综合能力。继续做好城市灾害风险形势分析,健全多部门人员、多领域专家参与的综合风险研判机制,做好中长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趋势分析,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继续为各地各部门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参考。持续提升应急救援救助水平,组织各级各部门持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加强各级各类城市气候安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常态化开展应急实战演练,持续增加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推动城市气候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面向社会普及防范灾害知识及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增强基层群众城市气候安全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三是不断强化资金、人才等多元化保障力度。发挥金融赋能作用,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城市气候安全技术研究类项目,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助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加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创新需求挖掘和凝练,统筹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探索设置“民生保障与社会安全协同创新专项(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安全技术研究,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能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跨领域、多层次的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支持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影响的体系研究。持续加大对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办好中国河北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大会、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等引才活动,吸引更多人才来冀提供优质服务,以实施“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为抓手,做好城市气候安全人才培养支持工作。
四是持续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围绕雄安新区、保定市和秦皇岛市三地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盘查,对山区、流域等进行分析,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脆弱性与适应能力评估等领域研究,增强城市气候韧性。指导试点地区按照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做好项目谋划,在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减灾防灾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合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适应能力、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水平,为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候风险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抵御能力探索本地路径。
杏彩(中国)官方网站
2025年6月16日